政府信息公开

湘阴县“十三五”粮食生产及种植业发展规划

来源: 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15-02-15 00:00 浏览次数: 1

  

 

一、“十二五”粮食及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总量进一步增长

(二)种植基地逐步完善,区域板块进一步集中

(三)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农产品加工优势显现,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基本经验

(一)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障粮食生产

(二)开展高产示范和强化科技服务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三、“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

3、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4、粮食生产效益低产量突破难

5、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高

6、重大项目建设投入少

(二)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3、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2、农业科技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工商资本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升级注入强劲活力

4、长株潭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转型形成良好助推

5、新型主体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腾飞增添发展后劲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2、坚持保供增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

3、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4、坚持改革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五、“十三五”种植业发展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

1、发展目标

2、区域布局

1)双季优质稻高产种植区

2)双季高档(晚稻)优质稻高产种植区

3)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

4)旱粮生产区。

3、主攻方向

1)推进粮食产能建设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3)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4)优化粮食结构,推进高产创建

5)加速科技创新

4、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稻优势产业发展条件

2)依靠科技支撑,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3)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稻米产品质量

4)扶持新型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特色蔬菜

1、发展目标

2、区域布局

1)以外销为主的藠头区

2)樟树港特色辣椒区

3)特色土菜区

4)设施蔬菜区

5)食用菌区

6)水生蔬菜区

7)石塘黄土萝卜区

8)野生蔬菜区

3、主攻方向

4、发展措施

1)明确工作思路

2)培育蔬菜新型生产主体

3)加大蔬菜基地建设

4)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5)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

6)强化产销对接

7)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8)加强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三)品牌茶叶

1、发展目标

2、区域布局

3、主攻方向

4、主要措施

1)抓好良繁体系建设,加快良种化进程

2)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国家茶叶标准园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4)推进名优品牌建设,弘扬湘茶文化

(四)双低油菜

1、发展目标

2、区域布局

1)“棉—油”、“一季稻—油”双低油菜高产种植区

2)双季稻为主的“稻—稻—油”优质油菜种植区

3)旱地优质油菜高产种植区

3、主攻方向

1)推广特早熟优良品种

2)推广轻简标准化生产技术

3)扩大油菜生产面积

4)实行规模化订单生产

六、发展重点

(一)推进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

2、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3、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4、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

(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3、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

4、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三)推进农业生态和资源环境保护

1、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2、推进农业农村生态建设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六)扶持发展新型主体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政策扶持机制

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3、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农业服务体系

4、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创新农业法律保障机制

八、湘阴县种植业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

(一)湘阴县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

(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四)湘阴县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项目

(五)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工程项目

(六)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项目

(七)湘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项目

(八)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九)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

(十)湘阴县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十一)农业有害生物预控植保工程项目

(十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十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十四)湘阴县农业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项目

(十五)湘阴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十六)湘阴县农业行政执法综合体系建设

(十七)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十八)农产品标识与质量安全追溯研究示范

 

 

注:本规划以“十二五”期内《湘阴县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

 

执笔人:喻永华

        核:汪大明、蒋新建、刘晖、李概明、胡国松、李建新

参与调研人员:罗金华、任可爱、余建军、宋卫红、易 

任艳芳、甘  觉、张宗泽、陈一鸣、杨益新

 

 

 

湘阴县“十三五”粮食生产及种植业发展规划

湘阴县农业局

20152

 

十三五期间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确保粮食、油料、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全县种植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成就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湘阴县十三五粮食生产及种植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粮食及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增粮增收保供给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县各级通过五年的努力,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超过了预期目标,实现了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三五健康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011--2014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四年建成了四个国家蔬菜标准园。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总量进一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延续了十一五稳定增产的态势,连续丰产,创下了十一连增的记录。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52.5万亩,平均单产393.66公斤,总产60.03万吨,比2010年的播种面积145.2万亩,平均单产377.14公斤,总产54.76万吨,分别增加7.3万亩、16.5公斤/亩、5.26万吨,增长率分别为5.02%4.38%9.61%;其中,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130.83万亩,平均单产417.5公斤,总产54.62万吨,比2010年的播种面积126.87万亩,平均单产395.24公斤,总产50.14万吨,分别增加3.96万亩、22.26公斤/亩、4.48万吨,增长率分别为3.12%5.63%8.93%

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5%,粮食单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8%,水稻单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8%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主要农作物实现了较快发展。2014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3.23万亩、单产2484.1公斤/亩、总产57.72万吨,比2010年的播种面积20.34万亩、单产2200公斤/亩、总产44.75万吨,分别增加2.89万亩、284公斤/亩、12.97万吨,分别增长14.21%12.91%28.98%

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茶叶总产0.51万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面积5.7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生产基地认定面积1.8万亩。

2014年油菜收获面13.62万亩,亩平单产112公斤,总产1.53万吨;2010年油菜收获面积12.96万亩,亩平单产110.5公斤,总产1.43万吨。十二五期间我县油菜面积、单产、总产均进展缓慢、徘徊不前。

(二)种植基地逐步完善,区域板块进一步集中

十二五期间,全县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狠抓优势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种植业板块呈现高标准、大开发的好势头。全县优质稻、特色蔬菜、品牌茶叶、双低油菜等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150多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优质稻比例达到85%以上,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90%,油菜双低率达到90%。板块基地的发展集中,带动了一批专业基地、优势品种和特色产业的形成,为十三五种植业协调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科技推广得到加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县开展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超级稻“三定”栽培、双季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蔬菜和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油菜免耕直播轻简高效集成栽培、设施蔬菜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快速腐熟、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施用等技术,组织实施了粮油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创建、茶叶标准园创建、有机质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诚信体系建设等农业项目,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为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推动支撑作用。以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为着力点,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新(改)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9个,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提升了植保植检预警与控制能力,加强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

(四)农产品加工优势显现,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4年,全县预计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了108个。全县有15万亩水稻、10万亩藠头生产基地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樟树港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6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35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形成了优质稻米、蔬菜、茶叶、植物油脂及调味品、柠檬酸等优势产品。201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过百亿元。拥有长康、义丰祥等中国驰名商标8个,拥有茶叶、芝麻油、大米、酱油、花生调和油等省名牌产品16个。

(五)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014年底全县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66家,入社成员户数56273户,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家、组建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4家,县级示范社24家,57户家庭农场纳入省重点扶持对象。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10年的6341元增加到2014年的13032元,增长105.52%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基本经验

(一)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障粮食生产

我县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一是抓惠农政策落实。把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补助等惠农补贴资金县财政以“一卡通”的形式打卡发放到农民手中,到位率100%。严格落实减负政策,农民实现了零负担。二是抓基本农田保护。县政府下发了《关于禁止耕地抛荒和遏制水稻“双改单”的通告》,明确规定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并张贴到乡、村、组。对制止抛荒和遏制“双改单”工作不力,导致耕地抛荒或“双改单”的,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三是抓农资市场监管。成立了县农资市场规范管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执法大队牵头,工商、质监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向社会公布农资打假举报电话,开展真假农资辨别知识培训、农资产品质量信得过经营单位评比、放心农资进村入户等一系列活动,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二)开展高产示范和标准化创建

成立了县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扎实推动粮食高产创建,将高产创建工作纳为县委县政府“文明建设”和千分制目标考核管理;创办了双季稻、油菜、茶叶、蔬菜、玉米示范片;重点做好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排灌管水、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收“六个统一”。

(三)强化科技服务

构建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工作,稳定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使基层农技推广和技术指导正常开展;采取集中培训、上户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组织技术专家筛选了水稻生产的1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进行推广;收集全县乡村组干部、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示范区农户的手机号码,利用短信群发,将关键技术及时发送到农户,开设农技服务热线电话,设立农技服务QQ群,及时解答农业技术问题,全面提高了我县农民种粮的科学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为农产品外销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县现有的排灌设施普遍存在标准低、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达不到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农田水利设施标准。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等园艺作物设施建设滞后,抗灾、抗压、抗风能力差,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潜力巨大,但基层农技推广普及工作任务繁重,经费不足,普遍存在地位低、待遇差、推广积极性不高、推广服务滞后等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少、非农专业人员多、青黄不接问题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与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不相适应。

3、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由于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渠道淤塞,水草疯长,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重用轻养的耕种开发,使耕地地力下降,全县的中低产田比例达到60%以上,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4、粮食生产效益低产量突破难。近几年来,随着工价、机械作业费、农资价格的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效益减少。从我县近年情况分析,按每亩双季稻吨粮计算,除去物质种植成本,每亩收入仅1000元左右;加上劳动强度大,比较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偏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种田农民老年化,使我县双季稻高产区有向直播和一季稻蔓延趋势,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5、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高。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下降,加上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收益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种植口粮田、粗放化生产等现象增加,在技术上片面追求省工、省力、节本,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加大,给农业生产带来隐患。

6、重大项目建设投入少。长期以来,种植业重大项目少,专项资金投入少,对技术推广、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染污治理等扶持不够,阻滞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染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来较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呈刚性减少,水资源也面临季节性、阶段性缺乏。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会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我国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冲击是“谁来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

3、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自贸区的扩大,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三)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头等战略,而种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湘阴作为农业大县,种植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2、农业科技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工商资本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升级注入强劲活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工商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互促互动。

4、长株潭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转型形成良好助推。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湘阴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推动。湘阴属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滨湖示范区,位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之列,受益于“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对接长株潭,借力环洞庭”,将推动湘阴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十三五农业规划的全面实施。

5、新型主体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腾飞增添发展后劲。培植农业新型主体是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后劲。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方向,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牢固树立“绿色生态”的理念,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的关系,认真评估耕地、水资源总量与质量,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变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2、坚持保供增产与提质增效相结合。根据资源禀赋,统筹种植业协调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深化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在稳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龙头企业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种植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坚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指导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遵循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规律,走区域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发展道路,积极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将“十三五”农业发展与“一圈一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做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从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主体培育、项目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创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改革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5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131万亩,推进120万亩优质水稻、24万亩无公害蔬菜、24万亩优质旱杂粮、10万亩专用玉米建设、15万亩双低油菜、6万亩品牌茶叶建设。

2、具体目标。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2万吨,其中,水稻总产63.5万吨、旱杂粮8.5万吨。全面提升我县稻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高产优质稻种植达90%以上。油菜籽总产达到2万吨,蔬菜总产达到68万吨,茶叶总产达到1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业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00个以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利用率提高1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利用率提高2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扼制;新型主体得到较快发展,百亩以上规模化经营覆盖率达到40%

五、“十三五”种植业发展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

1、发展目标

2014年县统计报表为基数,到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55万亩,总产72万吨;平均单产464.5公斤/亩以上、亩平累计增加70.5公斤、增长14.2%、年平均增长2.8%;总产增加12万吨、增长20%、年平均增长3.1%

1)水稻生产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31万亩,单产为468公斤/亩,总产达63.5万吨。良种率达到100%,高产优质稻种植面积达90%以上,全面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旱粮生产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旱粮作物面积达到24万亩,其中玉米10万亩、薯类6万亩、豆类8万亩,总产突破8.5万吨,比2014年增加3.1万吨、增长57.3%、年平均增长7.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0万亩,单产达到在450公斤/亩以上、总产4.5万吨以上;薯类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单产达到在400公斤/亩以上、总产2.4万吨以上;豆类播种面积8万亩,单产达到在200公斤/亩以上、总产1.6万吨。

2、区域布局

1)双季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平湖区的新泉镇、湘滨镇、南湖洲镇、岭北镇、杨林赛乡为重点区域,建立34.5万亩双季优质水稻种植主产区,其中建立水稻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15万亩,双季单产水平940公斤亩以上。

2)双季高档(晚稻)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城西镇为重点区域,建立9.5万亩高档双季优质稻主产区,其中晚稻为高档优质稻,双季单产水平达920公斤/亩以上;建立水稻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5万亩,无公害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4.5万亩。

3)双季超级杂交稻高产种植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静河、樟树、白泥湖、长仑地区、城南地区为主,建立21万亩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双季单产水平500公斤/亩以上。

4)优质旱粮生产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长仑地区、城南地区如六塘、石塘、东塘、三塘、界头铺镇、长康镇、玉华乡等为主,建立10万亩专用玉米生产基地,6万亩薯类基地,8万亩豆类基地。

3、主攻方向

1)推进粮食产能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推进高产创建、主攻单产、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种植效益。加强高产稳产高标准粮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规模化生产水平。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构建非农占地紧约束机制,遏制滥占耕地的行为。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耕地与水资源,严禁耕地抛荒撂荒,确保全县耕地总面积基本稳定。

3)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逐步把现有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林成网、能排灌、能够抵御10-20年一遇自然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为新增粮食产能打下坚实基础。

4)优化粮食结构。在适宜区域推广超级稻,发展玉米、马铃薯、红薯等旱粮,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冬季温光和耕地资源,减少冬闲田,发展蚕豌豆和马铃薯等秋冬作物生产。

5)加速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防治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抓好优质稻产业开发,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推行无公害(绿色)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创建一批优质稻米品牌,提高中、高档优质米市场占有率。

4、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水稻优势产业发展条件。依托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攻关、病虫专业绿色防控融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对优势区产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力度,采取工程的、农业的、生物的等综合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到2020年使全县80%以上的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粮田。

2)依靠科技支撑,着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良种,加快水稻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抛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栽培技术;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创建万亩以上规模高产示范片,集成主推技术、品种,通过示范创建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促进粮食生产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3)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稻米产品质量。按照区域化、标准化、优质化、无害化和订单化生产的要求,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严格按照优质、绿色、无公害要求组织生产。在产地推广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禁止高毒农药使用,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制订和完善优质稻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按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规范农业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粮农的合法权益。

4)扶持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落实各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支持产业化发展,银信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精加工、深加工、低消耗、高效益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条。

5)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农村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专业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优质稻米产销协会、优质稻米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在稻米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价格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合作等方式开展土地合理流转,促进耕地向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强科技信息服务,针对农时开展技术讲座,发布稻米产销信息,指导病虫防治;引导粮农了解新品种、新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信息,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信息服务。

(二)特色蔬菜

1、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总产量68万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达到100%;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新培育市级以上涉菜加工龙头企业5家,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个;新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品牌100个;蔬菜加工转化率由35%提高到50%,外销比例由35%提高到60%;建设好1个蔬菜集约化设施育苗中心和樟树港辣椒集约化育苗设施育苗场。

2、区域布局

1)出口外销为主的藠头区。面积2万亩,建立藠头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湘阴藠头”;主要分布在三塘、白泥湖、东塘、六塘、石塘等乡镇。

2)樟树港特色辣椒区。面积达5000亩,分布在樟树镇、静河乡、界头铺镇,具有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和传统栽培技术。以樟树镇的友谊、荻新、文泾、樟树等村为核心,建立樟树港地理标志商标辣椒2000亩。

3)南湖特色土菜区。面积1万亩,以南湖洲镇的建明、谷怡、湘平、杨谷、新太、民新、中心、干堤、南边、燎原、大淋、光明村,毛角、杨家坝、洋沙村,共15个农业村建立南湖洲土菜(辣椒、豆角、茄子、芥菜、榨菜等)生产区5000亩。并根据作物栽培季节分别轮作榨菜、芥菜、豆角及适宜干菜加工的其他蔬菜品种,轮作在积5000亩。

4)设施蔬菜区。面积5000亩,以杨林寨乡、农科所、白泥湖乡、鹤龙湖镇为重点,建立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栽培、吊蔓栽培等新技术10多项,引进、推广结球甘蓝、花椰菜、莴笋、芹菜、芥菜、大白菜、辣椒、番茄、西瓜、甜瓜等蔬菜优良新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遮阳网、防虫网、双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技术,发展大中型拱棚1000多个。

5)食用菌区。面积30万平方米,产量6000吨。以杨林寨乡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核心,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推广控温控湿大棚和温室栽培技术,实现全年规模化生产;引进开发新的食用菌品,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体系。

6)水生蔬菜区。以鹤龙湖等湖区乡镇为重点,建设莲藕优势产业带,打造“湘阴莲藕”水生蔬菜农产品,推进莲藕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发展调味藕带、保鲜藕片、风味藕粉等莲藕深加工,延长莲藕产业链条。

7)石塘黄土萝卜区。以石塘乡栽松、农大、五仑、高山等村为主进一步完善5000亩黄土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为载体建立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联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种植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流通专业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之成为石塘乡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8)野生蔬菜区。面积20万亩,我县藜蒿主要分布在洞庭湖畔——横岭湖一带,总面积约20万亩。野生藜蒿有两个品种为大叶绿茎藜、细叶红茎藜,年产量(指春季可采嫩茎)约10万吨。实际采收量约2000吨。通过保护地栽培和野生地盖膜,提早上市,创造了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保护品种资源。此外还有野生水芹、野生菱角、野生芦笋等野生蔬菜,销长沙、武汉等地,是当地农民一大经济收入来源。

3、主攻方向

立足我县地域优势,加快发展蔬菜生产;保护和利用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资源,加快种质提纯复壮和保优繁殖;建设蔬菜专业基地,推进蔬菜集约化育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建设标准,优化种植模式,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建设,重点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设大棚、水肥一体化、绿色综合防控、农产品检测室等。引进扶持工商资本和龙头企业,建设现代蔬菜产业园,进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观光采摘、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发展旅游、种植相结合,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生态、精品蔬菜产业。

4、发展措施

1)明确工作思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基地,推进品牌化经营进程。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开发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渠道融资。

2)培育蔬菜新型生产主体。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规模化生产主体,重点建设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商品化处理等设施,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加强以改善菜地生产条件为重点,完善沟、渠、路、大棚、水源、电网配套;应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及生物农药,增施有机肥;整合农业、水利、国土、物价、交通等部门农业建设资金和项目,投入到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中,集中打造现代蔬菜基地;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4)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设钢架大棚育苗设施,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

5)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完善和健全标准体系,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实现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大面积采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膜下滴灌等物理、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倡导良好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6)强化产销对接。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和零售客户建立直接购销关系,开展对团体、超市配送服务;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力争十三五末,经超市销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60%;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7)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在蔬菜生产上依法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大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8)加强蔬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切实提升蔬菜生产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增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工作,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学习、培训投入,主要用于农技部门、企业、菜农培训学习、提高技能。县编办、人事有计划地招聘蔬菜专业技术人才。

(三)品牌茶叶

1、发展目标

2020年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6万亩,巩固和发展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干茶总产1万吨、单产150公斤/亩、高档茶20公斤/亩;建立良种母本园、良种采穗园和设施苗木繁育圃200亩,应用铁香、碧香早、香波绿为主繁品种。到2020年良种茶园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改种换植面积2.6万亩、低产茶园改造0.4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达85%以上;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4万亩,绿色食品和有机茶2万亩;力争实现2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县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

2、区域布局

1)整体布局。湘阴属全国特色农产品绿茶生产优势区域,县内有14个产茶乡镇场,宜茶面积20多万亩,根据我县地理特点和现有基础,加强对原有老茶园的改造和复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茶叶新基地。一是从兰岭山脉至鹅形山峰5个乡镇以发展具有兰花香特色品种“铁香茶”为主,建立特色良种茶园2万亩;二是从南泉寺至白梅岭3个乡镇场以改造低产茶园更新良种为主,扩建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基地2.5万亩;三是从秃峰坡至赛美水库3个乡镇新建良种茶1.5万亩。

2)更新改造万亩老茶园。全面完成区域内1.2万亩老茶园,力争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100%,总产量达到2800吨,总产值13500万元,其中名优绿茶1000吨,产值7000万元。同时新建高标准清洁化茶叶生产线二条,新建300吨库容的茶叶贮藏保鲜库一个。

3)建设万亩有机兰花香茶园。园区规划在鹅形山村、长湖村、玉石村、同心村等村建设万亩兰花香铁香茶园,兰花香茶叶加工车间三个;保鲜库2个;包装车间一个;清洁生产线四条。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茶认证,注册商标4个,建立铁香茶叶专业合作社一个。

3、主攻方向

进一步扩大黄茶标准化基地面积,促进黄茶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升级,不断提升黄茶品牌的知名度。以发展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为主攻方向,以兰花香的铁香和香波绿、桃源大叶、碧香早等良种茶品种为当家品种,加工过程以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为加工流程,产品开发以国际市场需求为主攻目标。实现生产基地无害化、种植加工标准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产品销售品牌化。重点扶持湖南兰岭茶业有限公司和湖南铁香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开发“黄茶”、“红茶”、“兰花香茶”等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建立合作组织、企业、农户之间紧密稳定的伙伴关系,带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4、主要措施

1)抓好良繁体系建设,加快良种化进程。着力建立技术先进,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工厂化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投资建设设施大棚、苗木繁育圃、原种母本园、良种采穗圃,改进基地园区道路和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生产产能提升。在六塘乡兰岭茶叶基地和玉华乡铁香茶叶基地,建立200亩良种茶苗繁育圃,年出圃4000万株以上无性系优质良种茶苗,确保全县茶树品种更新换代。良种繁育体系实行登记、注册、备案制度,由省农业厅负责统一授牌,统一管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评定。到2020年,全县茶树无性系良种率达到85%以上;

2)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国家茶叶标准园。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加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产条件,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抓好现有茶园更新改造、升级和新扩茶园管理,大力示范推广无性系良种栽培、茶叶测土配方施肥、茶园病虫绿色防控、茶叶机械化采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茶园综合效益。重点支持兰岭茶业公司和铁香茶叶公司全面开展标准茶园创建,建设万亩以上的国家级标准茶园。进一步完善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实现100%无公害基地认证,扩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规模,建设优质茶出口基地,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跨区域建基地,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造从“种植一加工一终端市场”的茶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引导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拓展茶叶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4)推进名优品牌建设,弘扬湘茶文化。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扶持我县“兰岭”和“铁香”茶叶品牌,深入挖掘品牌内涵,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搭建品牌推广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于打造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茶文化传播与茶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茶产业链。建设兰岭名茶展示休闲所,规划在茶业公司所在地,县城以南的望滨开发区,建立一个集名茶展示、销售、品茶于一体的休闲场所,重点建设鹅形山生态休闲观光茶园,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休闲农业品牌,弘扬湘茶文化,引导茶消费。

(四)双低油菜

1、发展目标

规划到2020年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为1.8 万吨,面积、总产分别增加1.4万亩、0.3万吨,分别增长10.3%19.6%。到2020年全县一季稻冬种油菜利用率提高到50%,双季稻冬种油菜利用率提高到30%,大力推广稻油发展模式,发展双低杂交油菜,建成绿色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油菜产业现代化。

2、区域布局

1)“棉—油”、“一季稻—油”双低油菜高产种植区。以杨林赛乡为主的,面积1.5万亩,产量水平在150180公斤,优质良种率100%,建立无公害“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5万亩。

2)“稻—稻—油”优质油菜种植区。以湖区双季稻为主,面积6.5万亩,单产水平在100120公斤,优质良种率达到100%,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3万亩。

3)旱地优质油菜高产种植区。以长仑地区、城南地区的石塘、六塘、三塘、白泥湖、东塘、长康、玉华、袁家铺、樟树、静河、界头铺等丘岗区乡镇为主,建立优质“双低油菜”高产种植主产区,面积7万亩,产量120150公斤,良种优质率100%

3、主攻方向

1)推广特早熟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双季稻田种植的机收型特早熟“双低”杂交油菜、以及适合一季稻田与旱地种植的高产高油中迟熟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推广轻简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稻田油菜免耕、机播、技术和旱地油菜免耕直播、免耕移栽、套播套栽等轻简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3)扩大油菜生产面积。力争一季稻田利用率提高到60%、双季稻冬种油菜利用率提高到35%;大力推广优质高油新品种和新技术,努力提高单产。

4)实行规模化订单生产。推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冬闲田季节性流转模式发展油菜产业化经营,实行规模化订单生产。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强化油菜籽收购、干燥和安全储藏,加大品牌化连锁经营培育,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发展重点

(一)推进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沟、渠、路、桥、涵、闸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三五末,全县建成高标粮田60万亩、完成30万亩污染耕地修复与土壤退化综合防治。

2、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强化耕地质量管理,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十三五末,全县农作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全覆盖,示范推广种植10万亩绿肥,做好60万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

3、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力度;加快蔬菜、油菜、茶叶等农作物在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等方面机械化的操作使用;加大种子处理、谷物烘干等各环节机械化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水平。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积极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大力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

4、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五化目标”;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的孵化中心。十三五期间,创建优质稻综合产业园2个,创建特色粮食、特色水果、现代茶叶各2个、特色蔬菜标准化产业园5个。

(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选择以蔬菜、茶叶、水稻三大作物为突破口,推进进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根据优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类生产加工标准,把标准转化成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农户使用手册》,指导农民严格按标准生产和管理,落实“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质量等级”的标准化发展模式。落实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全过程按标准操作,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十三五期间,制(修)订地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0项。

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县有检验检测中心、乡镇有检测机构、监管覆盖到基地到村、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加快完善县检验检测中心,乡镇检测站,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生产企业和基地检测点建设,构建紧密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强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监管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重大事故应急处理与质量追溯机制。

3、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县三品认证总数达200个以上,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100%

4、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管服务机制;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以蔬菜、大米、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为重点,稳步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农产品标识化流通,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基地与市场的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追溯制度。建立健全监管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机制。

(三)推进农业生态和资源环境保护

1、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突出抓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生物的安全管理。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节种2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面积60万亩。 

2、推进农业农村生态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广应用低碳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生态种养模式,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沟渠、河道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清淤除草,修复农田生态水利。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治理。推广猪--果(菜、鱼)等循环利用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强主体培训、创新推广方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4、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着重抓好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两个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工作职能、规范运行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改善工作条件、落实工作经费,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政策上倾斜,政治上关心,待遇上优厚,使其成为连接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宣传点、服务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到十三五末,全县培养科技示范户1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五)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强化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建设。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对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能力,突出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按照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自愿互利、遁序渐进的原则,培育扶持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到十三五末,全程承包服务面积覆盖全县70%的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力争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在城镇蔬菜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强化农药与药械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

(六)扶持发展新型主体

培植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新型主体,引导新型主体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解决农业生产小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新型主体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在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中,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落实粮食主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把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纳县乡级政府工作重点,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额度,真正让农民受益。进一步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完善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从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农比例。以“十三五”农业重点建设平台,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自身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构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增加农业发展信贷支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财政支农投入政府在支持现代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科技能手、专业户集中;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3、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制度,大力发展农技短信通、QQ服务群、网上疹断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狠抓高产优质高抗优良品种推广,加强配套集成技术示范,扩大覆盖率;加强粮食高产创建、水稻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强抗灾、减灾、避灾技术推广,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解决农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起职责明确、效益公平、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4、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创新农业法律保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切实发挥农业法制建设对“十三五”农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深入开展以“法制进乡村,培育新农民”为主题的农业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法律意识;例行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切实履行农资执法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法定职责,为发展现代农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手段、执法设备和执法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完善植物病虫害、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安全、农业自然灾害、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应对处置能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八、湘阴县种植业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

(一)湘阴县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耕地适度平整、田园化建设,田间排灌沟渠硬化、机耕道、人行便桥、进水出水涵闸建设,排灌机埠建设或改造等。通过田间工程建设和推广应用稻田深耕深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配套技术,达到高产稳产的粮田标准。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改善田间排水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

2、资金投入。平均每亩投入资金3000元,2016--2020年共投入资金9亿元。

3、预期目标

1)到2020年全县新增30万亩高标准粮田,2016--2020年每年建设5万亩总数达到30万亩。

2)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早稻增产40kg/亩,晚稻增产30kg/亩;

3)农田排灌自如,农田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

(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

1、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指标体系等。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资1.5亿元,每年投入3000万元。

3、预期目标

1)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共计63万亩,其中:水稻30万亩,茶叶3万亩,植物油15万亩,特色蔬菜15万亩;

2)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创建标准化示范区、集成推广应用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宣传与培训;

3)建立完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品牌、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我县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机制创新的试验基地,农业技术的孵化中心。

2、资金投入。2016--2020年共投入资金1亿元 ,其中每个综合产业园扶持资金2000万元,每个特色产业园扶持资金200万元。

3、预期目标

1)十三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3个,面积10万亩。

2)十三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2个,其中优质稻综合产业园2个、特色粮食产业园2个、特色蔬菜产业园2个、现代茶叶产业园2个、特色水果产业园2个、休闲农业示范园2个。

3)通过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4)全面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

(四)湘阴县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项目

1、建设内容。以控制水稻直播、压单扩双、遏制耕地抛荒和提升生产科技水平为目标,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带动、补贴促动”运行机制,以种粮大户、育插秧专业户、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站、龙头加工企业为育秧主体,集约土地、技术、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广泛地推进软盘抛秧、机械化育插秧的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示范,培育一批市场化、规模化育秧主体,全面推进全县双季稻生产稳定发展。

2、资金投入。2016--2020年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 平均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

3、预期目标

12016--2020年每年水稻集中育秧面积突破60万亩(大田),其中早、晚稻面积分别为30万亩以上;十三五期间集中育秧面积达到360万亩以上。

22016--2020年推广安全高效催芽器2000台以上,新建简易钢架育秧大棚300个、面积150000㎡以上,推广机械插秧面积40万亩以上。

3)大力推广适时播种、机械化育插秧、软盘抛秧、壮秧培育、合理密植、安全齐穗等关键增产技术,力争大田基本苗平均增加10%以上、晚稻100%安全齐穗。

4)着力培育以种粮大户、育插秧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市场化育秧主体200个以上,构建集约化、市场化集中育秧长效机制,促进双季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稳健发展。

(五)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工程项目

1、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为: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是推进科技增粮的台阶的重要举措,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内容和的主要抓手。按照“突出主作、发挥优势、连片连线”的原则,在全县深入开展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组织“农民大培训、品种大示范、技术大推广”行动。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实现大样板、大辐射、大带动,促进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全面提升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200万元。

3、预期目标。

(1)水稻。建设5个乡镇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2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年双季稻高产创建面积达到45万亩。百亩攻关片双季亩平产量达到1200公斤、千亩展示片双季亩平产量达到1100公斤、万亩示范片双季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

2)玉米。建设3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3)全面推广应用优良品种、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集成推广高产技术、稻草还田、机械化生产等。

(六)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项目

1、建设内容。按照:“政策推动、市场动作、示范引路、产业促进、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全程承包的服务方式,采取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综合技术点上示范的推进办法,逐步增加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区域,加强绿色防控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品牌创建的对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技术,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扶持发展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全面提高防控水平。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200万元。

3、预期目标

1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达到100万亩播种面积,2016201720182019年分别为50607080万亩以上。

2)绿色防控示范区关键技术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综合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区域内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农产品合格率100%

3)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3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实现服务区接受培训的农户达到100%、培训后接受服务的农户达到100%、农民对服务的满意度达到100%、早、晚两季水稻每亩减损增产100公斤。

4)无人畜中毒事故及农作物药害、无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无高毒农药及违禁农药下田、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四百、四无”目标。

(七)湘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为实施主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切实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范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严格产地准出、推行诚信承诺、强化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积极探索建立诚信制度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环境,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净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和我县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000万元。

3、预期目标

1)建立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建设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扶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2)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诚信承诺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提升各级监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3)确保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入市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合格率达100%;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率达100%

(八)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1、建设内容与目标

1)实施稻草还田65万亩。推广秸秆速腐剂1300吨,稻每亩稻草还田量达到800公斤/亩以上。

2)耕地土壤酸性改良75万亩,亩平施用生石灰75公斤,调节土壤pH值,改良土壤,降低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3)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分点。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1000万元

(九)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

1、建设内容与目标。建设鹤龙湖螃蟹养殖、美食城8200亩凯佳生态农庄2000亩、左公水乡5000亩、九洲生态园2000亩、赛美休闲乐园2000亩、青山岛旅游观光园6000亩。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000万元。

(十)湘阴县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1、建设内容。一是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分品种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印发规程到项目区每个农户,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置;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并指导农民切实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田间管理。二是改善生产条件。重点配置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防雾滴棚膜、避雨栽培、滴(喷)灌、果实套袋等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完善田间工程、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实施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投入品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台账;生产档案统一编制,详细记载农事操作;定期检测产品安全质量,确保安全期采收、不合格的产品不销售;统一包装和标识,产品质量可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2000万元。

3、预期目标

1)蔬菜标准园创建。建设面积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蔬菜9000亩;

2)茶叶标准园创建。建设面积1万亩。

3)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知名品牌、知名企业,所有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和国际标准,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50

(十一)农业有害生物预控植保工程项目

1、建设内容。加强植保综合能力建设;加强重大疫情监控阻截;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用药指导。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2年内建成。

3、预期目标

1)建成现代植保预警与防控区域站。

2)新增农业有害生物预控仪器设备。

3)建设农作物病虫试验观察场。

4)建立现代植保技术培训基地和人才体系。

(十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1、建设内容。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为目标,通过明确职能、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完善服务机制,提升队伍能力,提高服务效果,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全面提升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我县水稻、油菜、蔬菜、玉米四大优势作物建立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精选100名农技人员为技术指导员,每人负责指导10名农户,建立3个乡镇示范基地,对示范户发放物化补贴,开展技术培训等。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200万元。

3、预期目标

1)技术目标。通过实施主体培训,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促进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快速入户。科技示范户掌握发布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2)经济目标。科技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增长5%以上,节本增收5%以上;辐射带动户增长3%以上,节本增收3%以上。试验示范基地均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全面开展三项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展示,年培训观摩500人次以上。

3)培训目标。挑选100名乡镇农技人员,分期分批到省认定的培训基地集中培训。

4)体系建设目标。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县农技推广体系。

(十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1、建设内容。从现有的种植大户和有志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较高的返乡创业农民中遴选中青年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培养,其中,培育从事水稻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500人,从事油菜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200人,从事玉米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200人,从事蔬菜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人,每年认定1000户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500万元,平均每年投入培训资金500万元。

3、预期目标

1)十三五期间共培训合格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每年培训2000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年收入超过当地农民收入8倍以上。

2)提高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意识、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试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增强职业农民抵御风险能力、致富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3)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条件、标准、程序和管理服务内容,分产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

(十四)湘阴县农业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项目

1、建设内容。示范区项目建设遵循“源头减排控制→中间生态拦截→末端净化治理”路线,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工程为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开发的同时,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确保湿地的永续和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包括湿地生态立体种养工程、湿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和湿地环境监控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涉及湘阴县鹤友湖镇镇10万亩湿地(农田及水面)。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田间工程及设备配置等。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在2--3年内建成。

3、预期目标

(1)通过该项目实施,使湘阴县的生物多样得到保护,生态农业、生态结构和生物景观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2)项目建成后,示范区年新增产值达1.5亿元以上;还可带动当地零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带动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向无公害农业、循环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3)推广立体种养等循环农业,可以净化水体,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水藻泛滥、水体缺氧,通过对鱼塘、沟港等清淤可以提高其蓄水、防洪、抗旱等能力;促进湿地生态平衡发展,湿地农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为循环农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十五)湘阴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1、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田废弃物收集池、生态拦截沟、用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杀虫灯、昆虫性诱捕器设备及安装、稻鸭共生围护;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及新增主要仪器设备;垃圾中转站、农村废弃物收集及发酵处理池、沼气工程及配套的农村“三改”、生活污水厌氧净化处理工程。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在2--3年内完成项目建设。

3、预期目标。本项目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是公益性项目。项目的效益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本项目建成后运营期随着循环农业生产等技术应用与示范,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的各类农产品的质量相应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农民收入增加,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做到生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调动干群建设生态家园的积极性,增强干群凝聚力,实现管理民主。为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生态效益。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可减少对水体、土壤及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区域内农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十六)湘阴县农业行政执法综合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及农资打假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耕地质量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农业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建设等。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750万元,每年投入150万元。

3、预期目标

1)规范经营。创建一批农业投入品示范门店,构建放心农业投入品经营配送网络,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提高达70%以上,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台帐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

2)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全县境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建立电子档案,全部纳入监管平台,实行常规化监管。

3)质量监测。建立农业投入品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基地开展监督抽查和技术指导,严格执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有关规定、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非法添加行为基本杜绝。

4)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必须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执法工具置备建设。

(十七)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1、建设内容。完善检测设备和监管装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强化动态管理;完善制度机制,落实全程质量监管;强化过程控制,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创新制度机制;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全面提升我县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每年投入100万元。

3、预期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面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完善创新制度机制。

(十八)农产品标识与质量安全追溯研究示范

1、建设内容。选择2-3个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数据采集系统,以条形码形式标注农产品品种、产地、农业投入品等信息,实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查询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追究整改,并逐步推广。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每年投入100万元。

3、预期目标。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宗旨,以责任追溯为核心,以标识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优先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追溯管理范围,以法律约束和政策推动为手段,引导企业、合作社和批发市场建立追溯信息采集终端,实现追溯信息通查通识,基本达到产品有标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的目标。

(十九)湘阴县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建设

1、建设内容。十三五期内对全县60万亩水田连续进行降镉处理。实施VIP综合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合理灌溉、调节土壤PH值(施生石灰)和叶面喷施硒肥、使用生物菌肥等。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内共投入资金3亿元,每年投入5000万元。

3、预期目标。经检测,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低于0.2mg/kg, 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低于0.3mg/kg

(二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建设

1、建设内容。

1)清洁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稻鸭共生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及频振式杀虫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修建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沟等“五项技术一条沟”。

2)清洁生活。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生活污水净化池,废弃物发酵处理池,农村物业管理站等三池一站建设。

3)清洁庭院。整修入户路和户间路、以及房前屋后禾坪;连通村内管网和户内管道,实行雨水与污水分离;分户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桶,实现垃圾分类处理;配套开展五改和庭院绿化美化;制订村规民约,引导、约束和规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

2、资金投入。十三五期内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每年投入200万元。

3、预期目标。

1)依托示范村主导产业特点,以控制生产环境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各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确保农产品提质增效与质量安全,实现了两减一提高生产生态化目标,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以控制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三池一站,提高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生活净化、废物资源化的目标;

3)以生态庭院建设为重点,实施两整一连通及其它措施,优化农民居住生态环境,实现庭院美化。

 

20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