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湘阴县杨林寨乡艾竹生态家庭农庄,数十个无土栽培种植大棚整齐排列,蔬果清香扑鼻而来。“90”后新农人张俊萍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
5年前,这位从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小姑娘,力排众议,放弃“公考”,一个猛子扎进农村。
因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张俊萍皮肤晒得发红。问及为何留在农村,她语气淡然却坚定:“给出承诺,就要做好;认准目标,就要勇敢追梦。”
践诺:一定要让家乡的农业更强
“她的身上既有读书人的坚韧,又有农民的豪爽。”熟悉张俊萍的人都这样评价她。
这一份豪爽,或许源自于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
孩提时期的张俊萍,最喜欢缠着叔爷爷,听他讲述老家的风土人情。
张俊萍的祖辈来自新化梅山峒,移民到杨林寨后,一步步将这片湖州洼地建设成农业小镇。
张俊萍的叔爷爷张人和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曾担任湘阴茶厂的副总经理。从小,机灵好学的张俊萍就跟随叔爷爷穿梭于田间地头,在增长见识的同时种下了一颗“农业梦”的种子。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报考了叔爷爷的母校——湖南农业大学,被该校农业经济专业录取。经过4年专业学习,张俊萍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取本校的研究生,攻读农业推广专业。
张俊萍的父亲张球兵是村里的种粮大户,面向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辛苦了一辈子,却苦于没有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甚微。
“杨林寨依靠湘资两水,是不折不扣的鱼米之乡。但现在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再没有年轻人投身农业生产,我们的土地将无人耕种。”张俊萍经常与叔爷爷一同探寻农业发展之路。
“我们都老咯,农业的发展还是需要像你这样懂技术的年轻人。”面对叔爷爷语重心长的交代,张俊萍承诺:“一定要让家乡的农业更强、让父辈们的腰包鼓起来。”
一到寒暑假,张俊萍就前往云南、广西、浙江等地,学技术、学思路。7年的求学时光,她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2017年,张俊萍研究生毕业,父母劝她参加“公考”,找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
“学农不为农服务,老坐在办公室里,这绝不是自己想要的。”张俊萍决定回家乡——这既是自己对叔爷爷的承诺,也是自己当时选择学农的初心。
“这只怕是读书读蠢了,有蛮傻!”重点大学研究生返乡种地这一“大新闻”成为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给张俊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父亲的态度更是给她当头一棒。
“我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供出个研究生,没想到你又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张球兵坚决反对,气得睡不着觉。
“现在杨林寨蔬菜的种植面积这么大,正是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我既然学了这个专业,肯定就能靠自己,推动家乡农业发展。”张俊萍一次又一次地跟父亲表露心迹,还请来了村干部上门。张球兵最终勉强认可,但答应只给她半年时间试试,不行还是要到大城市上班。
扎根:一定尽全力种出健康绿色农产品
张俊萍带着“无土栽培”这一“金”技术,一头扎进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
最开始,张俊萍尝试的是无土栽培草莓。“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第一批果子很大,但第二批、第三批就不行了。”张俊萍回忆,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她连夜跑到北京找到这一领域的专家和技术员进行学习。
遇到资金问题,张俊萍呼吁同学们“有钱投钱、有力出力”。6位农业专业的博士、硕士被张俊萍的干劲和韧劲打动,成了张俊萍的坚强后盾:“成了就是入股,没成就当赞助了。我们学农不就是要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嘛!”
在同学、好友的支持下,张俊萍拿到了7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艾竹生态家庭农庄,用无土栽培技术种下了黄瓜、辣椒、茄子等蔬果。
和传统栽培相比,无土栽培生产的蔬菜有什么神奇之处?
张俊萍介绍,无土栽培是用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蘑菇废渣配上家禽粪便,采用生物技术进行高温发酵、消毒,将其制成有机肥料基料,再用来培育蔬菜。一般从栽苗到结果比传统种植要快近1周。这样既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处置的难题,又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用无土栽培种植的作物口感更好,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
有付出就有收获。张俊萍收获了第一桶金,张球兵脸上慢慢有了笑容。
“俊萍,我也想试一试无土栽培。”村民潘琼花找到张俊萍要拜师。
“没问题,我一定尽全力帮你。”张俊萍承诺。
在张俊萍的指导下,今年潘琼花种了两个大棚的辣椒。“可产生经济效益4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潘琼花喜得合不拢嘴。
看到潘琼花家的辣椒赚了钱,越来越多的村民都找上门“拜师”。张俊萍来者不拒,一一应下。
“我一定尽全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种出健康安全、口感好的农产品,这才是我们新农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张俊萍说。
筑梦:争当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多星”
2020年,张俊萍获得湘阴县委县政府颁发的科技人才奖。2021年,张俊萍入选县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库。
一时间,湘阴周边县(市)区的合作社纷纷来到艾竹生态家庭农庄“取经”。有的还以高薪和股份分红聘请张俊萍去其合作社任职。
对于遇到技术难题的同行,张俊萍倾囊相授;对于前来挖人的老板,张俊萍婉言拒绝。更多的时候,张俊萍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家乡的中小型合作社及村民家中。
2021年3月,听说杨林寨乡有一个这样“会搞农业、爱搞农业”的年轻人,时任湘阴县委书记余良勇及当时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胡锦平也多次来到艾竹生态家庭农庄探望,并向这个“一身干劲”的小姑娘提出期望:“能不能尝试打破樟树港辣椒的季节性壁垒,培育出高产的杨林寨反季节辣椒?
“我们杨林寨的辣椒独具椒香,皮薄肉厚,微辣爽口,本就是优质的农产品,我要尽自己所能,种出反季节的杨林寨辣椒,让它和樟树港辣椒一同成为湘阴的绝代双‘椒’。”张俊萍许下承诺。
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回家还要翻文献、咨询大学导师……为了实现培育反季节辣椒的承诺,张俊萍经常一忙就是一整天,有时午饭就在大棚里啃包方便面应付。
“俊萍这样的高材生,花了这么多心思,吃了这么多苦,我们一定要跟她一起把事情做好。”现年55岁的李大姐已在张俊萍的大棚里面工作3年,与张俊萍建立起了深厚情谊。
“今年过年,最新鲜的杨林寨辣椒将端上湘阴人的年夜饭桌。”在张俊萍的精心呵护下,通过无土栽培提供的充足营养和水分以及大棚内严格控温,反季节辣椒长势喜人,椒香浓郁,口感软糯爽口,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乡村是个大舞台,孕育着无限的希望。2022年4月,湘阴乡村振兴动员大会在杨林寨乡召开,县委书记李镇江特地提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需要张俊萍这样的专业人才,希望张俊萍争当杨林寨乃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多星”。
湘阴是有名的“藠头之乡”,就“如何全面提升藠头种植水平”这一课题,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海日集团董事长吴细良也找到了张俊萍。
“我来试一试。”张俊萍通过改良藠头种子工业化生产标准流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让原本一棵藠头苗的生发藠头数量从原来的15个左右增加到了22个左右。
“虽然无土栽培藠头技术暂时还难以推广,但是俊萍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吴细良说。
“为了一句句承诺,俊萍一次次勇于尝试,一次次克服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我这个农民的女儿真不赖。”张俊萍的父亲张球兵话语中满是骄傲。
“她做的事很有意义,我还指望她将这一套技术继续完善,早日引进到我的家乡湘西去呢。”张俊萍的丈夫滕竹竹是她的头号“粉丝”,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但谈起现代农业发展,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挖掘金山银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张俊萍信心满满,“未来5年,我将致力于打造集有机蔬菜种植园、鱼菜共生种养园、昆虫家禽养殖园等于一体的生态化种养殖产业基地,建设3.0版零污染内循环生态家庭农庄,这既是践行承诺又是筑就梦想。我相信,新农人就是‘兴’农人,中国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高兴、越过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