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思路

来源: 湘阴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 2025-01-14 09:43 浏览次数: 1

  2024,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度工作成效

  1.狠抓粮食生产,主要农产品实现稳定供给。落实粮食生产任务。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7.5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03.4万亩,旱杂粮14.11万亩;完成油菜任务面积16.6万亩,粮食总产量50.21万吨;创建高产示范片。全域创建双季稻高产万亩综合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片22个、百亩示范片315个,示范总面积10.8万亩。推广优质品种。建成育秧大棚15.9万平方米,推广臻两优8612、西子3号等低镉品种8.3万亩,推动发展高档优质稻30.8万亩;用好惠农补贴。全年发放惠农强粮补贴资金1.194亿元,惠及农户22.1万户次。重要农产品供应稳定。预计全年生猪出栏55.3万头;牛出栏2.1万头;羊出栏4.8万头;家禽出栏590.6万羽;水产品总产量21.3万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稳中有进。

  2.坚持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9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数已经达到59.9万亩,全面筑牢粮食安全“耕”基。大力改革创新。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先建后补”模式参与建设,截至目前共试点项目15个,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00多万元。狠抓工程质量。督促施工方严格按图施工,对19年以来的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开展问题排查“回头看”,发现的17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促进集约经营。大力推动“小田改为大田”,实施具体田块4870亩,亩平投资3600元,总投资约1750万元以上。防止耕地撂荒。全面完成2024年65个耕地抛荒图斑治理任务,治理面积327.15亩。

  3.推进乡村振兴,防规模性返贫底线牢牢守住。2024年,我局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575.08万元,15126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劳动力)成功就业,达到目标任务的101.72%,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实做细防贫监测。用好全国、全省两个监测平台,优化农户主动申请渠道,加强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全年新识别监测对象125户321人,稳定消除风险32户92人,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稳定消除。落实教育资助。发放各类补助金28525人次2109.287万。同时,完成春季“雨露计划”1139人次,174.75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推进落实秋季“雨露计划”1099人次170.1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率达到100%。落实住房保障。建立健全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全县438户1732人搬迁户的住房质量、消防安全等情况进行排查整改,高质量完成52户危改任务。落实健康帮扶。实施医疗参保资助政策,做到应保尽保。282个家庭医生团队对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开展签约服务,签约率达100%。210家村级卫生室门诊统筹服务“全覆盖”,全年累计完成医保门诊统筹报销22.92万人次。落实饮水安全。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建成千吨万人级水厂27处;投入5650万元完成鹤龙湖水厂水处理设施设备改造和金龙镇东福新村等18处供水管网延伸入户建设,新增自来水覆盖人口7126户3万人。落实兜底政策。大力实施低保扩围增效行动,今年新增低保对象888户1820人,新认定低保边缘家庭273户790人,新增单人保434人;发放低保7207.033万元,救助17672人;特困供养对象6114人4046.6万元;临时救助16306人次1630.6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0999人1137.423万元。

  4.促推产业成链,特色农业产业提速发展。基地带动有力。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创建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场16家、健康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家、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5家、湖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5个,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规模扩增。产能持续提高。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其中樟树港辣椒标准化种植面积1.18万亩,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稻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资金6000万元,秋播藠头3.2万亩;杨林寨乡发展食用菌、蔬菜大棚4000余个,预计2024年全乡食用菌产量为1.8亿斤,年产值近5亿元;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10万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5.8万亩,其中螃蟹养殖面积2.28万亩,发展设施渔业企业5个,预计今年特色水产产值突破1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速稳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义丰祥、华康、百树山、阳雀湖、兰岭绿茶等56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扩产扩能;2024年1-11月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5.9%。品牌影响力提升。樟树港辣椒受到省市主要领导关注,央媒、省媒进行密集报道。“阳雀湖”“洞庭鲜”“百树山”“湘水红”“横岭湖”“海日”“长康”等企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县“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119个,樟树港辣椒被纳入湖南省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

  5.深化乡村改革,村集体监管不断加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全年指导并督促乡镇整改各类问题共计19个,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5处;整改省、市下发我县疑似乱占耕地建房图斑共计53处,其中42处已整改到位并通过省厅批准销号。今年5月,我县代表湖南省在农业农村部宅基地管理与改革专题培训班上作先进典型发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有力。聚焦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村级债权债务管控不严、村级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等4大类突出问题,全县共排查发现“四大类”问题总数195个,已整改191个,整改率98%。向县纪委移交涉嫌违纪违法典型问题线索15个,清收债权680万元,化解“共享贷”及村级债务9745万元,完善和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10项。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按照成立机构、摸底核实、制定方案、开展调查、审核公示、签订合同、完善证书、资料归档的“八步工作法”,在南湖洲镇率先开展整镇延包试点工作,全镇共计录入网签系统12709户,已完成网签10874户,网签率达85%。

  6.推进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创建形势向好。围绕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主题,结合村情民意及现状需要,创新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石塘镇芙蓉园村以发展杨梅、黄桃等特色水果产业为重点,推广套种技术,发展林下经济,在杨梅园种植中药材300亩,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收入过百万的目标;樟树镇文谊新村做强樟树港辣椒特色产业,标准化种植樟树港辣椒4120余亩,大力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六塘乡龙潭村以乡村建设为重点,完成了3处道路提质改造工程,2处水利整治工程;鹤龙湖镇新河村着力打造洞庭湖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扶持发展大闸蟹、小龙虾、鳜鱼、黄颡鱼等特色水产5000亩,深度挖掘特色独具的湖区渔乡人文旅游资源,培育发展了湖乡美景、蟹虾美食、人文旅游等内容于一体的乡村美丽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目前,鹤龙湖镇评为全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先进乡镇,石塘镇芙蓉园村、樟树镇文谊新村评为全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先进村。

  7.擦亮田园底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卓有成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年度5000户农村新(改)建户厕任务顺利完成,全县累计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5885户,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分别达到99.98%、51.98%。健全用户自查、村级巡查、乡镇督查、县级抽查“四级”联查联管长效管护机制,强化厕所建设和后期运维保障。全面完成1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改厕任务和1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任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转、运及处理体系更趋完善,投资3.7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稳定运营,全县共聘用乡村保洁员1711名,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9座、设置村垃圾收集点153个、转运车689辆,全域全时加强卫生管控,全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营,全县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全面完成岭北镇双华村、新泉镇王家寨村、石塘镇白湖新村和杨林寨乡宗师潭村4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省市验收,全力推进乡村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推进实现人水和谐目标。

  8.着眼绿色生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稳步前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县32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争取尾水治理项目资金1245万元,计划对5058亩集中连片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示范试点,全县共建成工厂化养殖9020余平方,养殖跑道3400平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建成2处秸秆集中收储利用中心和13处秸秆收储运网点,培育3家秸秆“五化”利用企业主体,全力推进秸秆机收粉碎还田。全年实际收集打捆秸秆近5万余吨,离田作业面积突破10万余亩,秸秆综合利用量31.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31%。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46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5%;发布湘阴县测土配方肥专用配方8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专用肥1.2万吨;发展绿肥种植29万亩次。主要粮食作物农药使用强度实现逐年下降,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超过40万亩。开展耕地治理。完成29.79万亩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0.1万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工作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

  9.确保群众受益,农业机械化工作不断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时落实。争取国家农机补贴资金2155.9万元,完成补贴推广机具979台,已打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11.34万元。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90.89%,农机总动力达105.56万千瓦。“两新”政策取得突破。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共下达国债资金50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61万元、省级资金48万元。录入农机报废补贴辅助管理系统1224万元,预计超计划完成715万元;全年报废拆解收割机、旋耕机、烘干机等各类老旧农机具1700多台套。机械化提升项目顺利完成。完成水稻机械有序精量穴播技术应用试验试点项目,试验区亩均产698.5公斤,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4500亩;完成水稻机插机抛秧作业服务面积11.28万亩;完成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新建标准化蔬菜钢架大棚、晒场设施8370平方米,建设水肥一体化5.5亩,硬化机耕道285平方米;完成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区域农机服务中心1家。

  10.严格行政执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安全稳定。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主线,坚持以案开路,依法惩治各类涉农违法行为,推动农业执法质效双提升。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推动“绿剑护粮安”“湘剑护农”“渔政亮剑”“安全生产大整治”等主要执法行动和执法队伍全面整治行动,全年查办一般行政处罚案件94起 100人、简易处罚案件241起241人,罚款53.53万元,移送公安刑事立案4起7人,确保了全县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农资质量、农业生态安全稳定。

  11.坚持服务三农,各项中心工作圆满完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74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注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435个农产品实行追溯赋码标识;15个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数据可同步上传对接国家追溯平台湖南省应用系统,有力保障了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零发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升级需求,瞄准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全力争取项目,推进产业链招商。2024年争取农业产业发展资金5970万元;接洽推进涉农招商引资项目14项,已落地实施项目3个,总投资3.3亿元;拟签约项目1个,合同金额2亿元。加强信访办理。建立和落实局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今年共办理信访件、12345来电90件,均已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按期处理率100%。办好建议提案答复。2024年我局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议9件;政协委员提案13件。主办重点建议1件,杨昆代表《关于推进湖区乡镇农田秸秆综合回收利用的建议》;主办重点提案1件:鹤龙湖政协小组《关于推进秸秆综合化利用的建议》提案。至当前已全部完成办理,办结率100%,代表、委员对我局办理工作十分满意。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农机、畜禽养殖、农村沼气、农药等领域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共检查农资经营单位75家、大型沼气池5家、畜禽养殖场85家、农机经销单位10家、农机大户20家、农业机械共计40台,整改问题隐患20个,整改率100%。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针对7月全县遭遇特大雨情,全局上下全力以赴开展救灾复产。共指导乡镇、村组整修池塘6.5万亩,加固网片46万米,抢修农机具3136台(套),修复损毁农田150亩,修复田间排灌渠道3.55万米,清沟排水35.7万亩,查苗洗苗16.4万亩,协调5家承保公司全面启动早稻和中稻农业保险现场勘灾理赔,为降低农民损失、恢复全县农业生产秩序交出了圆满的答卷。加强农村农用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县级及以上集中脱产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46名,聘请39位技术指导员对16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结对培养,辐射带动农户3200户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在全县推广农业主推技术5项、建立主推技术示范片5个、科技示范基地3个、省级农民田间培训学校6所;培训高素质农民560人。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公共服务能力、农技服务效能和农民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以工程项目领域、涉农惠农资金使用、农村“三资”管理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工作为重点,与“三湘护农”专项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排查上报问题线索共54条,完成整改34条,持续整改20条,追缴违规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84万元,移送纪委办案线索28条,辞退执法大队劳务派遣人员1人,政务警告处分1人,集中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存在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今年的洪涝灾害,充分暴露了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防灾减灾系统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导致农业生产中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2.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规模也不大,在带动县域经济规模发展上作用不明显。休闲食品加工业与平江、浏阳等地还有一定的差距。

  3.特色产业效益不高。樟树港辣椒品牌虽然在全省有一定名气,但是产品市场占有率仍然不高,带动全县其他特色农产品能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多是卖原料,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链条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4.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困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普遍存在管护不到位的现象,如遇天灾或机械作业损毁之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央和省级安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投入新建工程中,县级自筹资金困难,导致后期管护存在较大困难。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我局将主动作为奋发进取,按照县委“一正四新”工作思路,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增效”工程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1.突出粮食生产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优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土地非农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积极推广“小田改大田”“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模式,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地力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大专用型早稻、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中晚稻开发力度,着力推广“早专晚优”模式,早稻重点推广中嘉早17等适合加工的专用早稻品种和泰优390、臻两优8612等高档优质品种。

  2.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落实防返贫监测机制,加大监测帮扶力度,针对性开展帮扶,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进一步强化项目资产监管,重点加强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风险防范,强化公益性资产的有效管护,落实产业分红,确保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突出樟树港辣椒、杨林寨食用菌、三塘藠头、特色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在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上,突出现有企业提档升级、休闲食品开发、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以樟树镇、静河镇、杨林寨乡、鹤龙湖镇为核心区,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辣椒产业集群项目为载体,全力打造4个辣椒示范区,新建改建食用菌设施大棚1000个,规划建设智慧农业展示区1000亩,力争全县特色水产面积突破6万亩、藠头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全县设施农业发展方案出台,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片区,以点带面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4.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围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整治水平,着力打造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环境优雅、美丽宜居的现代乡村。不断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全域推进垃圾综合整治,杜绝秸秆、垃圾焚烧。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总方针,坚持“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工作机制,做到农村户厕愿改尽改,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利用“村村响”、户主会、妇女会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落后、陈旧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一步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2025年,全力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个。

  5.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决抓好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严防管控区水稻种植反弹。全力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有序焚烧;稳步推进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强化渔政执法监管,确保“十年禁渔”取得实效。